水表的互联互通实现方式
智能水表的技术壁垒很高,在无线通信方面,相比于电表有入网证,每个电表的通信都会受到监测的完善体制,水表的入网无人负责,集中器也无处监测;此外,水表自身技术射频性能不稳定,外部环境的通信频段资源紧缺,没有统一通讯的互联网络,各个企业的水表只能自己和自身的系统相通,无法形成大面积的无线抄表系统,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四表集抄的进行。下图为水表和电表在通讯标准方面的对比。
通信规约
智能水计量产业目前表端的主要规约有CJ/T188-2004《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DL/T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在“四表集抄”的行业背景下,业内仍以DL/T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为主,由于DL/T645-1997的特殊性,在应用于智能水表时,业内各厂家均有或多或少的扩充,因此各厂家之间的水表仍然不兼容。
对远传水表而言,限制其兼容性的主要因素有物理接口和通信规约,尽管采用相同的远传技术和遵从同一通信规约的两家水表其兼容性仍然较差,水管理部门若采用了某一厂商的产品和系统,就很难再使用其他厂商的产品,这将给水司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智能水计量产业的未来更加需要互联互通。
水司困惑
在去年12月《环球表计》在广州举办的水气计量需求研讨会上,多家水司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疑问:如何实现不同智能表厂家系统的整合(包括有线的,无线的)?在采集器端整合还是在服务器整合?
互联互通可能的几种方案
理论上,协议不同是不能整合的,但是目前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是,水司有一个收费系统,在收费系统和集抄系统之间有一个中间层,不管各厂家协议如何,都按照水司的接口来,中间层固定一个协议,实现互联互通。
在服务器上做接口,表厂各自用自己的采集模具,因为上行通讯这部分统一起来非常难,水行业没办法做到像国家电网那样进行统一。各家在系统上面做一个采集服务器,做采集接口,共用一个数据库,定义一个结构。同时,有一个系统集成商来抄每一家的结构数据,接入营销系统。
另外一种方式,是对水表规约进行定义。这种方式对于无线远传而言有困难,但是对于有线远传,已经基本实现互联互通。
结语
面对这一问题对智能水表行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智能水表技术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指导产业有序发展和技术进步,快速跟上先进智能仪表产业发展的步伐。